跳到主要內容

我在瀨戶內海藝術祭的日子 - 直島 2-3 ( Lee Ufan Museum(李禹煥美術館),Benesse House (倍樂生之屋)沿岸、家計畫 )

我在瀨戶內海藝術祭的日子 ㄧ 小豆島 (2)

第四天- 小豆島 (10/11- 三都半島 )

國民旅遊宿舍的早餐

在小豆島的第二天,一早就被窗外的陽光曬醒,拉開窗簾看著外頭的好天氣,備好旅遊舒適的心情享用豐富的早餐。


今天準備前往的三都半島、小豆島橄欖公園等,公車站牌就在旅館的下坡處,站牌標示車次的時刻表,在公車上買了可無限次數搭乘的單日票¥1,000(單程¥300),公車設置的站牌幾乎都在景點前面,一下站牌也會有瀨戶內海的立牌指示方向,讓前來的人在觀賞作品的路線時不會迷失了方向。

乘著公車抵達今天所預定的第一個景點,雖然未到開放的時間,不過負責的工作人員也提早到了,便親切地讓現場等候的一群人,可以提前進去欣賞。

花壽波島的秘密












康夏奈(吉田夏奈)
花壽波島的秘密

以位於三都半島旁海上的花壽波無人島為主題,十六角形倒圓錐的外觀形狀,內側則是蠟筆、油彩等描繪海中景緻,參觀者可置身其間感受被360度的海洋包圍的感覺,或用旁邊的樓梯,從上往下觀看以這座小島風光。



逛了十幾分鐘後,按照公車牌上所標示的班次表,不浪費時間的搭上了下個公車班次往更裡面的三都半島前進,公車行駛了一會後就在草地上看到了大型的裝置藝術。                              















久保寬子
段山遺蹟群
藝術家想像了一段虛構的古老文明,用人臉、腳、野豬架空的網狀空間,讓參觀者置身體內感受在大自然當中那段不存在的存在想像。


段山遺蹟群
















因為隔20分鐘就有公車來,在盡可能的時間徜徉在田野間後,如期的搭上公車,但再次搭乘的公車跟先前的不一樣比較小台,上面類似的車掌小姐的人熱心地跟我說明等有當地的旅遊車,可以帶去三都半島更底端的位置(一般公車不會到達的景點),但當時想說還有別的行程安排,所以就先婉拒了。

車上所標示的觀光車時間

一下公車時,便看到警衛在前方的熱情的指引,跟隨著指示往底部的房子走,在暗暗的房間裡展示著逼真巨大的昆蟲木雕,更巧的是還遇到了創作者的熱情介紹,仔細地看了昆蟲雕像的每一個部分...... ,離開了這段路上的插曲後,往更靠近海岸的景點前進,路途卻比想像中的遙遠,總算到了境界線之庭的地方,海與岸邊的交界。

境界線之庭

















土井滿治
境界線之庭
在海岸線旁,藝術家用災害中遺留的廢砂土作成的海埔新生地中感受到了重生與逝去,並設置了鳥居門坊,以此隱喻了山與海的交界。

觀賞一後會後,原本要前往公車站牌離開三都半島時,突然有一台車開往這裡,停車下來了一群外國人跟日本人,還正想著是什麼樣的團體?就有一位日本人跟我打招呼,但日文不好的我無法聽懂她的內容,身旁的外國人幫忙用英文做解釋,才明白原來這就是一開始車掌小姐說得當地觀光車,於是我被他們熱情邀約下坐上這台車,往原本公車沒有到達的三都半島底端,儘管我本來沒有預想要去到哪裡。
















伊東敏光
這件雕刻有一萬年的生命人的一生中大約步行10公尺 Ⅲ
多半以風景雕刻為創作主題的藝術家,在此沙灘上設置的多件畸形體的雕刻品,體驗了一幅奇幻感的自然空間感覺。


在景點的最底端遇到了一位台灣人,交談後了解她也是一人來到瀨戶內海這裡,先前作了一些調查後考慮小島交通不方便,因此租了一台機車以便環島,機動性十足的女騎士。















潮耳莊
伊東敏光 + 康夏奈(吉田夏奈) + 廣島市立大學藝術學部有志
大型的木料立體作品,當海潮聲透過背後如法國號的裝置進到作品的空間內時,參觀者可在裡面感受到海聲的迴響,聽到來自大海的話語。


在三都半島坐著觀光車的時候,開著觀光車的大叔跟我們說,等會可到招待所食用當地免費招待的壽麵,但我與剛剛遇到的台灣旅人在其他景點地方晃了一陣子,到招待所時才發覺過了壽麵所提供的時間,只好跟吃得擦身而過,又再度被熱心的當地人提醒著公車快到了,便載我到公車站牌(其實離招待所才五分鐘的走路時間),往下一步小豆島橄欖公園前進。



▶上一篇 我在瀨戶內海藝術季的日子ㄧ小豆島(1)
▶下一篇 我在瀨戶內海藝術季的日子ㄧ小豆島(3)
-----------------------------------------------------------


👏 👏 歡迎追蹤粉絲專頁如下 ✅
FB 旅人YU
IG a_travel_intern_yu
Twitter a travel yu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在瀨戶內海藝術祭的日子 ㄧ 豐島美術館

第七天 豐島美術館 隱身在山的一角,眺望著海的視線,靜靜地等待前來的人進入「母型 」的軀體,如同其他在我之前的人,在地球上生活一樣。 豐島美術館 2007年豐島團隊邀請以裝置藝術類型聞名,總是做出讓人感受喜悅作品的 藝術家內藤裡,團隊希望能呈現只有在豐島才能感受到的作品,並且一次能讓多數的人都可一同感受,有別於2001年在直島的家計畫「kinza 」一次只能一人觀賞的限制。 關於豐島的概念,藝術家構思了幾年後提出了結合了這座島每個環境層面,以水推演在這土地上從白天到夜晚隨著風持續向前的意念。 母型水滴 2015年還時與拍攝紀錄片導演中村佑子合作「  A Room of Her Own : Rei Naito and Light 」,在兩年的拍攝下,紀錄五位不同身分背景的女性在豐島美術館 「 母型 」的概念下,所回應的方式。 美術館的設計則是曾與妹島和世設計過金沢21世紀美術館的西沢立衛建築師,在2010年受邀為豐島設計能與週遭環境融為一體的藝術中心,秉持著設計初衷克服實施的困難度,以兩倍厚的鐵強化鋼架,花了22個小時動用了120台混泥土車倒入成型,等待五個星期穩固後,最後再用六個星期的時間挖掘這新的混凝土殼體,成就了不用一根柱子支撐內部的 寬闊美術館。 美術館圖片 美術館與內藤裡的藝術品相互回應,呈現流動的水滴彎曲線條,將原本混凝土殼體延伸60公尺的長度讓室內的面積增大,兩邊的挖空的窗戶也都是拉低的視野,豐島的光、雨、新鮮的空氣得以進入,如Benesse house的宗旨將環境、藝術、建築物這三個元素融成一體。 美術館外型 建築師特地在周圍種植了當地的植物,配合著左邊的梯田,前面的瀨戶內海視線,沿著這條白色小徑圍繞著藝術中心、咖啡館、售票中心感受到只屬於豐島才有的氣氛。 售票中心 紀念館外 紀念館內 很難想像在過去從1970開始到2000年間,產生了不法的企業在此投棄重金屬等廢物料,當時甚至有「 荒廢的島 」別稱,所幸在2009年開始投入的改善計畫,跟當地居民一同再生恢復了250塊梯田,和6.2公頃的田野,讓這座島漸漸地恢復符合豐盛之島的原名「豐島」。 美術館周邊環境 美術館周邊環境 ...

我在瀨戶內海藝術祭的日子 - 直島 2-3 ( Lee Ufan Museum(李禹煥美術館),Benesse House (倍樂生之屋)沿岸、家計畫 )

我在瀨戶內海藝術祭的日子 - 直島 ( Lee Ufan Museum(李禹煥美術館),Benesse House (倍樂生之屋)沿岸、家計畫 ) 南瓜 直島地圖 離開地中美術館後,搭上公車抵達下一站ㄧ 李禹煥美術館,為2010由安藤忠雄設計的美術館,趕上了當年的瀨戶內海藝術季開幕。 李禹煥美術館 在日本建構了「物派」的理論又引領韓國單色畫運動,更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辦過展覽的李禹煥藝術家,作品以木頭、石頭、鐵板呈現哲學思想風格,在美術館廣場前面建造了18.5米巨高升天的六角形混凝土柱,與安藤忠雄所設計的高六米、長50米的三面清水模牆營造出從開放感的廣場走進子宮般的墳墓空間裡的洞穴美術館。 三面清水模牆 廣場 美術館裡面最後特地設了一個房間(暝想の間)放著著名「對話」系列,在離開前可在房間裡靜靜地沈澱下來看著展間推薦的書籍,或與這空間靜靜的對話。 暝想の間 沿著海岸邊往下走,經過了蔡國強的「文化大混浴」,也曾在2009年北美館展覽過的作品,圍繞在太湖石的中間是水療按摩浴缸,以文人庭園的氛圍欣賞著瀨戶內海的風景。 文化大混浴 再往裡面走去,安藤忠雄在直島最早設計的Benesse House Museum於1992年開放,創辦人福武總一郎用拉丁文Benesse造字,意為好好生活,成為直島一系列改革計畫的名字。博物館聯合酒店的設施,以“自然,建築和藝術的共生”為概念,也提供 住宿的方式 ,又以Oval房型最為熱門。博物館除了繪畫,雕塑,照片的收藏之外,還有屋頂上的草原生生不息俯瞰著瀨戶內海,美術館地下一樓落地窗外,由安田侃藝術家設計的作品天秘,讓人可實際的坐在冰涼的白色大理石上面,看著上頭的天空。 清水模 天秘 石頭的高度以女生的身形相比滿高的,躡手躡腳的喬好姿勢後躺在石頭上方,看著這一塊被美術館切割的天空,不禁覺得比起以往參觀美術館的經驗,直島的美術館應該是我望向天空次數最多的體驗。 外頭那特地設計的出口方向,望著瀨戶內海的一角,此刻吹來的風感受到人文共生的概念,原來是這樣的開放予接受。 美術館上方 美術館的外頭 沿著海邊那廣大的Benesse House Park、Benesse Beach 有著數不清的藝術作品,...

我在瀨戶內海藝術祭的日子ㄧ直島 2-2 ( 地中美術館 ㄧ 藝術家 )

第六天- 直島 ( 地中美術館 ㄧ   藝術家 ) 起了一個大早,前往店員說的山上新鮮麵包店買早餐,指著櫃台上所要購買的麵包款式後,店員將後方放在烤箱裡的麵包拿出來,雖然款式不多,但充滿職人精神的麵包魂。 麵包店 經過小巷人家路徑,坐上公車抵達直島南方的博物館區,從上一篇提過的 地中美術館 建築物後,接下來看看展館裡的三位藝術家,Claude Monet克勞德·莫內、James Turrell 詹姆斯·特瑞爾、Walter De Maria 瓦爾特·德馬里亞。 巷道 先到了Claude Monet 的展間等著排隊入場,看著離開展間的人將白色的市內鞋脫下,或許這也是個好方法可以知道還有多少人能夠入場,前方穿過半掩的隔間後,潔淨的白色砂牆和佈滿 700,000個兩公分長的大理石小方塊地板,三面牆上放著五幅同屬巴黎橘園那一系列的巨幅睡蓮作品,畫家在晚年患病時還不斷地創作出由不同光感中所碰撞出的細膩色彩美感,讓不管是否熟識莫內畫家作品的人,都仍可在這裡靜靜地感受著展間裡自然光下灑進來的睡蓮作品,雖然是捕捉那順間記憶的印象派代表大師,卻永久收藏在我的記憶裡。 睡蓮展間 鋪上的大理石 展間的斜對面則是James Turrell 的三件作品,推薦的觀看順序為 Afrum, Pale Blue、Open Sky、Open Field,擅長以光作為藝術表現的 James Turrell 透過光線反射在空間的形狀,讓人有種可以碰到、走進、籠罩沒有實體的光線下,從早期作品 Afrum, Pale Blue 將光源反射出的像是具體浮空的方形物品,Open Sky 則是為了地中博物館所實地創作,運用了新的LED燈材質和氙燈將單一顏色的光擴大成沒有邊際的光源,尤其是當此光源套上了夜晚的天空時,將會延伸出不同的色彩。最後一間則是 Open Field,走上了階梯看著那挖空的空間佈滿著藍光,每走進一步以為就要碰到那具體的光環,在盡頭伸長了手卻什麼都碰不到,看著四周原來自己已沈浸在這藍色的深度中,更加感受到這光如夢似幻的變化,實際體驗這感知藝術的謎樣。 Open Field 最後一間則是Walter De Maria 瓦爾特·德馬里亞的巨幅作品,作為大地藝術的創始人跟直島似乎有些特別的契機,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