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我在瀨戶內海藝術祭的日子 - 直島 2-3 ( Lee Ufan Museum(李禹煥美術館),Benesse House (倍樂生之屋)沿岸、家計畫 )

2018 日本藏王 滑雪紀錄 ㄧ 1/25-1/26

  • 1/25-1/26
纜車影片

1/25
一望無際的滑雪場裡,因為風雪比昨天更大的關係,讓滑雪場上的人也減少了,寬闊的視野總算可以避免會撞到人的危機。經過昨天的訓練再次搭上纜車時,已經沒有那麼害怕,加上藏王的雪場較厚,或許是因為這幾天下來的暴風雪,所以大致上都是緩坡。

滑雪練習場

搭上5號纜車到頂端,感受到冷風的侵襲,但為了明天要到樹冰進行更廣大的滑雪範圍,必須先在已經適應的滑雪場來練習,午餐就在上台休息站對面的餐廳吃頗富好評的沾麵。

沾麵

下午擴大了陌生的練習場地,坐上一人位的6號纜車在稍稍較陡的地方壯膽,看上去坡度的確比習以為常的中心場地還可怕,但掌握好轉彎的技巧,實地滑行後一眨眼就抵達到原本搭纜車的地方,自信大增後的雞肉火鍋晚餐也比昨天的壽喜燒還可口。

飯店晚餐

1/26


隔天一早的好天氣喚醒了藏王的純淨,搭乘飯店八點多的第一班車到1號gondola位置再換乘到2號gondola,一路上除了纜車上的風景優美之外,搬著滑雪器具走上坡跟下坡著實比滑雪還累人,更能感受到山上的那多變的天氣,本來晴朗的天空換上了陰天,狂風暴雪擋住了整片的樹冰,像是在體驗雪地探險般前往地藏王的所在地,最後大部分的人都會回到2號gondola的咖啡店休息,品嚐香甜米酒保溫。

山頂路線

樹冰

地藏王

米酒

搭乘2號gondola的路線可以看到美麗的山景之外,又不用在外受冷風吹,之後滑了一段到了12號纜車附近的牛排餐廳,大份的牛排約日幣四千多可夠兩人吃,結束餐點後,因為有團員在滑雪中手受傷,所以先搭乘14號路線換成3號gondola下山等救護人員到場後,我們其他團員就搭乘31號纜車->29在滑到了熟悉的5號練習場,整趟滑下來腿幾乎累的失去知覺憑著意志撐下去,因為在滑雪的世界就算再累也只能靠著自己的雙腳滑下去,不然等天黑了可能就要被拋棄在深山裡。

牛排餐廳


藏王滑雪圖路線
1->2->22->20->12->14->3->31->29->練習場

纜車風景

體力透支的我,品嚐著離開藏王前最後ㄧ晚的海陸餐點,伴著如夢似幻的雪景入眠。

飯店晚餐

練習場

-----------------------------------------------------------

👏 👏 歡迎追蹤粉絲專頁如下 ✅

FB 旅人YU
Twitter a travel yu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在瀨戶內海藝術祭的日子 - 直島 2-3 ( Lee Ufan Museum(李禹煥美術館),Benesse House (倍樂生之屋)沿岸、家計畫 )

我在瀨戶內海藝術祭的日子 - 直島 ( Lee Ufan Museum(李禹煥美術館),Benesse House (倍樂生之屋)沿岸、家計畫 ) 南瓜 直島地圖 離開地中美術館後,搭上公車抵達下一站ㄧ 李禹煥美術館,為2010由安藤忠雄設計的美術館,趕上了當年的瀨戶內海藝術季開幕。 李禹煥美術館 在日本建構了「物派」的理論又引領韓國單色畫運動,更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辦過展覽的李禹煥藝術家,作品以木頭、石頭、鐵板呈現哲學思想風格,在美術館廣場前面建造了18.5米巨高升天的六角形混凝土柱,與安藤忠雄所設計的高六米、長50米的三面清水模牆營造出從開放感的廣場走進子宮般的墳墓空間裡的洞穴美術館。 三面清水模牆 廣場 美術館裡面最後特地設了一個房間(暝想の間)放著著名「對話」系列,在離開前可在房間裡靜靜地沈澱下來看著展間推薦的書籍,或與這空間靜靜的對話。 暝想の間 沿著海岸邊往下走,經過了蔡國強的「文化大混浴」,也曾在2009年北美館展覽過的作品,圍繞在太湖石的中間是水療按摩浴缸,以文人庭園的氛圍欣賞著瀨戶內海的風景。 文化大混浴 再往裡面走去,安藤忠雄在直島最早設計的Benesse House Museum於1992年開放,創辦人福武總一郎用拉丁文Benesse造字,意為好好生活,成為直島一系列改革計畫的名字。博物館聯合酒店的設施,以“自然,建築和藝術的共生”為概念,也提供 住宿的方式 ,又以Oval房型最為熱門。博物館除了繪畫,雕塑,照片的收藏之外,還有屋頂上的草原生生不息俯瞰著瀨戶內海,美術館地下一樓落地窗外,由安田侃藝術家設計的作品天秘,讓人可實際的坐在冰涼的白色大理石上面,看著上頭的天空。 清水模 天秘 石頭的高度以女生的身形相比滿高的,躡手躡腳的喬好姿勢後躺在石頭上方,看著這一塊被美術館切割的天空,不禁覺得比起以往參觀美術館的經驗,直島的美術館應該是我望向天空次數最多的體驗。 外頭那特地設計的出口方向,望著瀨戶內海的一角,此刻吹來的風感受到人文共生的概念,原來是這樣的開放予接受。 美術館上方 美術館的外頭 沿著海邊那廣大的Benesse House Park、Benesse Beach 有著數不清的藝術作品,...

我在瀨戶內海藝術祭的日子 ㄧ 豐島美術館

第七天 豐島美術館 隱身在山的一角,眺望著海的視線,靜靜地等待前來的人進入「母型 」的軀體,如同其他在我之前的人,在地球上生活一樣。 豐島美術館 2007年豐島團隊邀請以裝置藝術類型聞名,總是做出讓人感受喜悅作品的 藝術家內藤裡,團隊希望能呈現只有在豐島才能感受到的作品,並且一次能讓多數的人都可一同感受,有別於2001年在直島的家計畫「kinza 」一次只能一人觀賞的限制。 關於豐島的概念,藝術家構思了幾年後提出了結合了這座島每個環境層面,以水推演在這土地上從白天到夜晚隨著風持續向前的意念。 母型水滴 2015年還時與拍攝紀錄片導演中村佑子合作「  A Room of Her Own : Rei Naito and Light 」,在兩年的拍攝下,紀錄五位不同身分背景的女性在豐島美術館 「 母型 」的概念下,所回應的方式。 美術館的設計則是曾與妹島和世設計過金沢21世紀美術館的西沢立衛建築師,在2010年受邀為豐島設計能與週遭環境融為一體的藝術中心,秉持著設計初衷克服實施的困難度,以兩倍厚的鐵強化鋼架,花了22個小時動用了120台混泥土車倒入成型,等待五個星期穩固後,最後再用六個星期的時間挖掘這新的混凝土殼體,成就了不用一根柱子支撐內部的 寬闊美術館。 美術館圖片 美術館與內藤裡的藝術品相互回應,呈現流動的水滴彎曲線條,將原本混凝土殼體延伸60公尺的長度讓室內的面積增大,兩邊的挖空的窗戶也都是拉低的視野,豐島的光、雨、新鮮的空氣得以進入,如Benesse house的宗旨將環境、藝術、建築物這三個元素融成一體。 美術館外型 建築師特地在周圍種植了當地的植物,配合著左邊的梯田,前面的瀨戶內海視線,沿著這條白色小徑圍繞著藝術中心、咖啡館、售票中心感受到只屬於豐島才有的氣氛。 售票中心 紀念館外 紀念館內 很難想像在過去從1970開始到2000年間,產生了不法的企業在此投棄重金屬等廢物料,當時甚至有「 荒廢的島 」別稱,所幸在2009年開始投入的改善計畫,跟當地居民一同再生恢復了250塊梯田,和6.2公頃的田野,讓這座島漸漸地恢復符合豐盛之島的原名「豐島」。 美術館周邊環境 美術館周邊環境 ...

我在瀨戶內海藝術祭的日子ㄧ直島 2-2 ( 地中美術館 ㄧ 藝術家 )

第六天- 直島 ( 地中美術館 ㄧ   藝術家 ) 起了一個大早,前往店員說的山上新鮮麵包店買早餐,指著櫃台上所要購買的麵包款式後,店員將後方放在烤箱裡的麵包拿出來,雖然款式不多,但充滿職人精神的麵包魂。 麵包店 經過小巷人家路徑,坐上公車抵達直島南方的博物館區,從上一篇提過的 地中美術館 建築物後,接下來看看展館裡的三位藝術家,Claude Monet克勞德·莫內、James Turrell 詹姆斯·特瑞爾、Walter De Maria 瓦爾特·德馬里亞。 巷道 先到了Claude Monet 的展間等著排隊入場,看著離開展間的人將白色的市內鞋脫下,或許這也是個好方法可以知道還有多少人能夠入場,前方穿過半掩的隔間後,潔淨的白色砂牆和佈滿 700,000個兩公分長的大理石小方塊地板,三面牆上放著五幅同屬巴黎橘園那一系列的巨幅睡蓮作品,畫家在晚年患病時還不斷地創作出由不同光感中所碰撞出的細膩色彩美感,讓不管是否熟識莫內畫家作品的人,都仍可在這裡靜靜地感受著展間裡自然光下灑進來的睡蓮作品,雖然是捕捉那順間記憶的印象派代表大師,卻永久收藏在我的記憶裡。 睡蓮展間 鋪上的大理石 展間的斜對面則是James Turrell 的三件作品,推薦的觀看順序為 Afrum, Pale Blue、Open Sky、Open Field,擅長以光作為藝術表現的 James Turrell 透過光線反射在空間的形狀,讓人有種可以碰到、走進、籠罩沒有實體的光線下,從早期作品 Afrum, Pale Blue 將光源反射出的像是具體浮空的方形物品,Open Sky 則是為了地中博物館所實地創作,運用了新的LED燈材質和氙燈將單一顏色的光擴大成沒有邊際的光源,尤其是當此光源套上了夜晚的天空時,將會延伸出不同的色彩。最後一間則是 Open Field,走上了階梯看著那挖空的空間佈滿著藍光,每走進一步以為就要碰到那具體的光環,在盡頭伸長了手卻什麼都碰不到,看著四周原來自己已沈浸在這藍色的深度中,更加感受到這光如夢似幻的變化,實際體驗這感知藝術的謎樣。 Open Field 最後一間則是Walter De Maria 瓦爾特·德馬里亞的巨幅作品,作為大地藝術的創始人跟直島似乎有些特別的契機,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