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我在瀨戶內海藝術祭的日子 - 直島 2-3 ( Lee Ufan Museum(李禹煥美術館),Benesse House (倍樂生之屋)沿岸、家計畫 )

我在瀨戶內海藝術祭的日子ㄧ小豆島 (完)

第五天 - 小豆島(2016/10/12- 為了N、天使的步道、土庄港、迷路のまち)

迷路のまち

前往直島前,絕對不能錯過國民宿舍上的為了N的涼亭,當時學生時代的榮倉奈奈在涼亭上唸書,長大後與男主角再次回到這具有紀念意義的場所相聚,特地早起出發往後山爬去,大約20分鐘的路程,就可看到日劇裡的場景。

為了N

國民宿舍的後山


涼亭

因為要開往天使的步道的公車班表還要一個小時多,所以可以盡情在公園裡發呆,看著涼亭下面的港口開著大船駛向外地,總覺得也可以在這裡待上一整天也不會膩。

港口景色

走回宿舍後還有一些時間,就索性坐在大廳裡繼續發呆時,飯店裡的負責送客的司機親切地上前來詢問我要去的地方,原本只會載到港口的司機竟然好意的載我到想去的景點,還告訴我行李可先放在紀念品店家,一路上再度用著不順口的日語跟司機交談,司機說覺得我一個人來這裡旅行非常厲害,但其實一路上自己也碰到許多獨自來的旅客,可能是瀨戶內海島民的熱情和待人親切成為一人旅行也很放心的地方。

天使的步道

跟司機道別後,踏上天使的步道,此步道不是說來就來,因為漲潮時會消失在海水裡,退潮時才能出現的道路,產生情侶一起牽手走完會得到祝福的傳說,也因此上了浪漫的約定。

繫在樹上的話語

再來前往有趣的迷路地圖的土庄本町,但是先被途中經過的紅色寺廟吸引目光,不自覺的前往寺廟裡,爬到最高層將村莊的景色一覽無遺。


恩四

頂上景觀

沿路上有許多可愛的彩繪地藏王,順著街上的指示走到了迷路のまち路口,顧名思義因為這區的路線有許多小巷子,一不小心就會在此繞個不停,據說以前為了躲避海盜所以將靠近土庄港的街道改成如此的錯綜複雜的緣故,如今保有先前的痕跡並加以改造讓街上的景觀充滿特色。

地藏王
迷路的塔

迷路之街~變幻自在的路地空間~
藝術家改造了老房子的構造,換上白色的室內鞋走到裡面看到白色的牆壁和地板,像是在夢境摸索著出口的方向,這次還特別新增改造了香菸店的老房子,像是密室迷宮般,從矮小的路口需蹲著身體前進,打開像是廚房卻迎接著樓上的走道,增加了互動趣味性。

迷路之街~變幻自在的路睇空間

大岩島2
大岩奧斯卡爾
使用醬油倉庫裡放置充氣罩,用麥克筆畫下的360度島上風光,隨意的躺著看或坐著看都適合。

大岩島2

不到一分鐘就走完了「土渕海峡 」
1996年時被金氏世界紀錄認可為世界最狹窄的海峽
全長約2.5公里,最大寬幅400公尺的土淵海峽,也是每年11月舉行的瀨戶內海TURTLE馬拉松的起點。

土渕海峡

讓人眼睛一亮的「土莊郵局建築藝術項目 」
從1875年傳承至今的日本新年寄謝卡的活動,透過當地高中生以島為主題繪製,鑲嵌於郵局牆面上的藝術郵票作品。

土莊郵局建築藝術項目

最後在僅剩要搭船的時間裡,還在小豆島瘋狂趕路,幸好還是搭上藝術季加開的班次14:00,再45分鐘後就要抵達直島了。


迷路のまち入口



▶上一篇 我在瀨戶內海藝術祭的日子ㄧ小豆島(3)

▶下一篇 我在瀨戶內海藝術祭的日子ㄧ直島(1)
-----------------------------------------------------------
👏 👏 歡迎追蹤粉絲專頁如下 ✅

FB 旅人YU ☕
IG a_travel_intern_yu ☕
Twitter a travel yu ☕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在瀨戶內海藝術祭的日子 ㄧ 豐島美術館

第七天 豐島美術館 隱身在山的一角,眺望著海的視線,靜靜地等待前來的人進入「母型 」的軀體,如同其他在我之前的人,在地球上生活一樣。 豐島美術館 2007年豐島團隊邀請以裝置藝術類型聞名,總是做出讓人感受喜悅作品的 藝術家內藤裡,團隊希望能呈現只有在豐島才能感受到的作品,並且一次能讓多數的人都可一同感受,有別於2001年在直島的家計畫「kinza 」一次只能一人觀賞的限制。 關於豐島的概念,藝術家構思了幾年後提出了結合了這座島每個環境層面,以水推演在這土地上從白天到夜晚隨著風持續向前的意念。 母型水滴 2015年還時與拍攝紀錄片導演中村佑子合作「  A Room of Her Own : Rei Naito and Light 」,在兩年的拍攝下,紀錄五位不同身分背景的女性在豐島美術館 「 母型 」的概念下,所回應的方式。 美術館的設計則是曾與妹島和世設計過金沢21世紀美術館的西沢立衛建築師,在2010年受邀為豐島設計能與週遭環境融為一體的藝術中心,秉持著設計初衷克服實施的困難度,以兩倍厚的鐵強化鋼架,花了22個小時動用了120台混泥土車倒入成型,等待五個星期穩固後,最後再用六個星期的時間挖掘這新的混凝土殼體,成就了不用一根柱子支撐內部的 寬闊美術館。 美術館圖片 美術館與內藤裡的藝術品相互回應,呈現流動的水滴彎曲線條,將原本混凝土殼體延伸60公尺的長度讓室內的面積增大,兩邊的挖空的窗戶也都是拉低的視野,豐島的光、雨、新鮮的空氣得以進入,如Benesse house的宗旨將環境、藝術、建築物這三個元素融成一體。 美術館外型 建築師特地在周圍種植了當地的植物,配合著左邊的梯田,前面的瀨戶內海視線,沿著這條白色小徑圍繞著藝術中心、咖啡館、售票中心感受到只屬於豐島才有的氣氛。 售票中心 紀念館外 紀念館內 很難想像在過去從1970開始到2000年間,產生了不法的企業在此投棄重金屬等廢物料,當時甚至有「 荒廢的島 」別稱,所幸在2009年開始投入的改善計畫,跟當地居民一同再生恢復了250塊梯田,和6.2公頃的田野,讓這座島漸漸地恢復符合豐盛之島的原名「豐島」。 美術館周邊環境 美術館周邊環境 按

我在瀨戶內海藝術祭的日子ㄧ直島 2-1 ( 地中美術館 ㄧ 建築物 )

第六天- 直島 ( 10/13 地中美術館 ㄧ 建築物 ) 地中美術館 今天要去見傳說中的地中美術館真面目了,先前聽路上的旅人說先在 網站 預約好參觀的時間才不用現場等待排隊, 所以還是乖乖地多付了網上訂購的費用,瀨戶內海藝術祭的護照門票通常可直接進入島上的展場作品,但博物館方面需要另外加購。 由福武基金會福武總一郎理事長出資的Benesse house計畫,延著直島南方打造了一系列美術館巡禮,倍樂生之屋、李禹煥美術館、地中美術館。 2004年建立的地中美術館(ちちゅうびじゅつかん、Chichu Art Museum),所謂的地中也就是在地底下的意思,當安藤忠雄要為直島打造美術館計畫時,思考著大自然與人文的關係並存方式,為了盡量不破壞島上的景觀,選擇將建築物建在地底下,從空中觀看這幾何圖形的外觀,與綠地相得益的座落在島上,就像是秘密花園的神秘世界。 地中美術館上方 以往美術館總是會換上不同的策展主題再進行規劃,然而地中美術館是為了Claude Monet 克勞德·莫內、James Turrell 詹姆斯·特瑞爾、Walter De Maria 瓦爾特·德馬里亞,這三位藝術家量身訂造的設計,永遠地在地下裡等著大家(鬼片的氣氛?!)。 入口處 打造了莫內畫中的風景,從售票中心到美術館入口處種植了約有400平方米的睡蓮池塘,讓前來的人在未踏入美術館前,可先感受著此地季節的變化。 池中花園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的有換上室內鞋的習慣,連地中美術館也依此傳統,在進入各展廳時需換上備有的白色室內鞋,一方面維護展館的清潔,另一方面降低鞋子的磨擦生以免影響觀看品質。 等著預約的時間排隊進場,穿過入口的隧道,那單一色系的清水模令人感到冰冷卻平靜的微妙平衡,領著前往的人進到了地底的世界。「 走 」,在美術館走著,是最適合安藤大師建築的詞彙,適當的走廊寬度讓人順著坡度前進,視線跟著牆上傾斜挖空的一條間距看著外面種植的馬尾草或岡山縣的石灰石跟你打招呼,間距裡沒有多餘的欄杆支撐,只有自然光灑落進來,照亮了地底下這棟與世無爭的美術館。 美術館走廊 美術館的天空 安藤大師以人的角度來考量建築物的構造,在休息處設置了從秋田縣運來的傳統日式木頭作為長椅,一旁的自然光從牆上的縫隙透了進來

我在瀨戶內海藝術祭的日子ㄧ直島 2-2 ( 地中美術館 ㄧ 藝術家 )

第六天- 直島 ( 地中美術館 ㄧ   藝術家 ) 起了一個大早,前往店員說的山上新鮮麵包店買早餐,指著櫃台上所要購買的麵包款式後,店員將後方放在烤箱裡的麵包拿出來,雖然款式不多,但充滿職人精神的麵包魂。 麵包店 經過小巷人家路徑,坐上公車抵達直島南方的博物館區,從上一篇提過的 地中美術館 建築物後,接下來看看展館裡的三位藝術家,Claude Monet克勞德·莫內、James Turrell 詹姆斯·特瑞爾、Walter De Maria 瓦爾特·德馬里亞。 巷道 先到了Claude Monet 的展間等著排隊入場,看著離開展間的人將白色的市內鞋脫下,或許這也是個好方法可以知道還有多少人能夠入場,前方穿過半掩的隔間後,潔淨的白色砂牆和佈滿 700,000個兩公分長的大理石小方塊地板,三面牆上放著五幅同屬巴黎橘園那一系列的巨幅睡蓮作品,畫家在晚年患病時還不斷地創作出由不同光感中所碰撞出的細膩色彩美感,讓不管是否熟識莫內畫家作品的人,都仍可在這裡靜靜地感受著展間裡自然光下灑進來的睡蓮作品,雖然是捕捉那順間記憶的印象派代表大師,卻永久收藏在我的記憶裡。 睡蓮展間 鋪上的大理石 展間的斜對面則是James Turrell 的三件作品,推薦的觀看順序為 Afrum, Pale Blue、Open Sky、Open Field,擅長以光作為藝術表現的 James Turrell 透過光線反射在空間的形狀,讓人有種可以碰到、走進、籠罩沒有實體的光線下,從早期作品 Afrum, Pale Blue 將光源反射出的像是具體浮空的方形物品,Open Sky 則是為了地中博物館所實地創作,運用了新的LED燈材質和氙燈將單一顏色的光擴大成沒有邊際的光源,尤其是當此光源套上了夜晚的天空時,將會延伸出不同的色彩。最後一間則是 Open Field,走上了階梯看著那挖空的空間佈滿著藍光,每走進一步以為就要碰到那具體的光環,在盡頭伸長了手卻什麼都碰不到,看著四周原來自己已沈浸在這藍色的深度中,更加感受到這光如夢似幻的變化,實際體驗這感知藝術的謎樣。 Open Field 最後一間則是Walter De Maria 瓦爾特·德馬里亞的巨幅作品,作為大地藝術的創始人跟直島似乎有些特別的契機,從2000年